第20、21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地点——山东台儿庄③指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④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②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江西)③结果——1938.10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④意义——历时4个多月,日军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注: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 ①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牵制中国军队支援太平洋战事,并策应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防止中国军队乘机收复失地,日军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②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4.豫湘桂战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两国设在广西、湖南等地的空军基地。) ②结果——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时间——1937.9 (2)地点——山西平型关(3)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4)指挥——林彪 (5)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6)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3)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1937.9.6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5)巩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地点——华北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日军的策略转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①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②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③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日军策略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1)国民党: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1940.3南京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1941.1“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国民党爱国将领——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共产党——左权血洒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