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3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办、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承办的2024年小麦籽粒质量营养与安全品质评价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旨在探索发展小麦产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研究员介绍,1949至2022年,我国小麦年产量增加了9倍,单产增加了8倍。尽管小麦品种结构逐年优化,品质逐年提高,但是高水平单产带来的高投入和不断增加的生产成本,以及小麦进口量持续增加,也对我国小麦产业带来巨大挑战。刘录祥指出,这就要求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做好高产稳产品种创新;注重量质并重,特别是与中国人自己面食品质协调的专用品种创新;加强节水节肥、抗逆抗病的绿色品种创新;重视推广集成大面积提升单产技术,将试验单产转化为大面积单产;促进小麦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融合和协同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党委书记康威介绍,该所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承担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职责。团队紧紧围绕小麦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小麦籽粒质量营养和安全品质评价技术,揭示品质在小麦产业链中的演变规律,在小麦籽粒质量稳定性评价、气象因子对小麦籽粒质量影响、盐碱地种植小麦加工特性、“麦香味”特征性物质揭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为河北邢台、沧州,河南延津等县域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研讨会还邀请河南工业大学、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围绕“我国小麦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小麦储藏现状和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及展望”等小麦产后加工链的质量调控展开研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