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朝 1、汉高祖刘邦的措施: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 危害: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2、汉景帝措施: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削藩”建议-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 七国之乱:p10(起因、过程、结果略) 3、汉武帝的集权:①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②影响:p11 。 二、唐朝: 安史之乱――后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 2、社会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北宋:960年 1、背景: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削实权: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知州;派文臣了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 3、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造成“三冗”、“积贫积弱”的局面。 五、明朝:(空前强化) 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 原因: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 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乱政 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过程:A 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 B 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 C 1380年下令裁撤中书省 2、设内阁(殿阁大学士→内阁→权力增大)。 六、清朝:(顶峰)设置军机处 1、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军机处 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 单元规律性知识或认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具体分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原因:①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②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以维护;③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中国是一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⑤统治者个人权力欲望。 (2)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趋势:①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②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4)影响: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消极: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